EN
新闻中心
NEWS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中国未来10年:“拥抱变化、坚守不变”

中国未来10年:“拥抱变化、坚守不变”

  • 分类:趋势洞见
  • 作者:盛景
  • 来源:中国证券报
  • 发布时间:2023-02-20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对于中国而言,2023年注定是历史性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走过了3年的新冠疫情。这一年,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这一年, ChatGPT掀起惊涛骇浪,不亚于互联网或个人电脑的诞生。一系列大事呈现于2023年初,都在证实着一个重要判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3年2月16日,盛景网联董事长、盛景研究院院长、盛景嘉成母基金创始合伙人彭志强进行了一场主题为“2023与中国未来10年”的线上直播。

中国未来10年:“拥抱变化、坚守不变”

【概要描述】对于中国而言,2023年注定是历史性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走过了3年的新冠疫情。这一年,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这一年, ChatGPT掀起惊涛骇浪,不亚于互联网或个人电脑的诞生。一系列大事呈现于2023年初,都在证实着一个重要判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3年2月16日,盛景网联董事长、盛景研究院院长、盛景嘉成母基金创始合伙人彭志强进行了一场主题为“2023与中国未来10年”的线上直播。

  • 分类:趋势洞见
  • 作者:盛景
  • 来源:中国证券报
  • 发布时间:2023-02-20
  • 访问量:0
详情

对于中国而言,2023年注定是历史性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走过了3年的新冠疫情。这一年,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这一年, ChatGPT掀起惊涛骇浪,不亚于互联网或个人电脑的诞生。

一系列大事呈现于2023年初,都在证实着一个重要判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历史不是黑白的,而是彩色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我们要有大历史观。企业日常的经营非常艰辛,没有大历史观,会导致我们困在具体的琐碎事物中。

我们要如何“拥抱变化、坚守不变”? 全面注册制已经落地,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未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未来10年,数字经济、产业互联网、元宇宙、ChatGPT又会扮演何种角色?

2023年2月16日,盛景网联董事长、盛景研究院院长、盛景嘉成母基金创始合伙人彭志强进行了一场主题为“2023与中国未来10年”的线上直播。彭志强管理VC股权投资基金规模超过130亿,其中涌现出超过210家上市公司,其中直投超过12家,投资了国联股份、康龙化成、完美世界、分众传媒、德方纳米、汇通达等众多明星项目。

本次直播主要回答了如下问题:

1、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10年哪些“变量”与“不变”必须关注?

2、 全面注册制的落地,对中国企业产生哪些影响?创投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会产生哪些变化?

3、如何看待ChatGPT、AIGC和元宇宙之间的关系?目前产业元宇宙有哪些发展机会?

4、 产业互联网六大典型模式是什么?

5、 如何看待后疫情时代的消费产业机会?

6、 如何看待碳中和未来十年的发展?

7、 人口负增长下,如何看待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老龄化时代会有怎样的机会?

以下是对话全文,enjoy~

01

“拥抱变化、坚守不变”,

是驾驭复杂事务的必然要求

问: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企业经营就是抓住重大变量,您认为未来10年有哪些重大变化必须关注?

彭志强:作为企业家和创业者、投资人,一定要首先关注“变量”,依托变量来决策未来的商业模式、战略规划、组织建设。

未来有四大变化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是过去二十年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但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在推动“去中国的全球化”,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变量。

第二,气候变迁与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在未来几十年将带来140万亿元以上的巨大投资规模,对各行各业都会产生根本性的重大变化和影响。

第三,人口减少与老龄化。

最近很多银行把房产贷款的最后还款年龄延长到80岁,引发热议。老龄化在中国已经呼啸而来。

第四,产业K型分化。

很多行业会强劲增长,很多行业却开始归于平凡,甚至处于下降通道。“选对池塘才能钓到鱼”,企业家、创业者必须在向上的通道里选择未来的战略和商业模式。

这些变化带来的一个共同结果是,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发生重大重构,使得全球都将处于一个中长期通胀状态,经营成本、生活成本不断上涨。

面对这四大重大变量,需要各位企业家和创业者在未来的十年发展当中,未雨绸缪,提前规划。

问: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说,我们要关注未来不变的,并在不变中去投入。也就是说,既有变,也有不变。那么未来10年什么是不变的?

彭志强:做企业、做投资的挑战体现在是否具有处理矛盾或悖论、得出辩证统一结论的能力。做投资特别强调“非共识性投资”,即要在一些非共识项目上进行投资。因为如果所有投资机构都看好这个项目,就是“共识性项目”,这时候公司的估值已经被抬高,往往就没钱可赚了。

但是对于“非共识性”项目,在公司投委会里要形成共识,在出资人LP里要形成共识。在投资这个项目之后,它的下一轮融资、或者未来走向二级市场提升估值时,则要形成更大范围的共识,投资时是一个“非共识性项目”,但在投后必须要形成更多投资机构的“共识”,即认可。

因此,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时间节点,非共识、共识看似是矛盾的、冲突的,但如果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更大的格局观察或思考的时候,又是辩证统一的。

我前面讲了四大变化,这些重大的变化构成了企业经营的重大变量,通过重大的变量来影响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战略规划。但与此同时,也要“坚守不变”。

既要“拥抱变化”,又要“坚守不变”,这看似是一组悖论,但其实是辩证统一的,当然,这是企业经营和决策的难度所在,也是价值所在。

在我看来,未来有三大“不变”。

第一,企业经营的本质不变。

企业经营的本质就是“创造客户价值”。一个企业在2023年也好,在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也好,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之所以能够良性增长,本质都在于创造客户价值。

纷繁复杂的变化之下,希望企业家、创业者能将99%的时间花在客户身上,1%的时间花在竞争对手身上。将90%的时间用在研究客户需求上,10%的时间用于产品开发上。通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构建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护城河”。

第二,坚持科技驱动不变。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这使得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也日益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从全球发展来看,20年前,全球市值前10名的企业多是能源、金融行业,而当下科技已然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带来了全新的范式转变和商业模式进化。目前,全球市值前10的企业已有9家是科技巨头,前5名中更有4家科技巨头。

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8,450亿元。2021年,华为的研发费用支出是1,427亿元, 约占全年收入的22.4%。这是华为能够坚持下来的底层逻辑。

第三,坚守中国国运不变。

著名投资人巴菲特曾经说:“查理芒格和我高兴地承认,伯克希尔过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被称为‘美国顺风’的产物,在未来77年,我们的主要收益几乎肯定将来自‘美国顺风’”。

2021年中国的GDP已经上升至美国77%;按社会平均购买力评价,中国在2018年已经超过了美国。对于在大国里生存和创业的企业来说,必须依托所在Home Market(本土母市场)的国运。而中国14亿勤劳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是中国大国国运的基石。

“拥抱变化,坚守不变”,这是一个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驾驭悖论、驾驭矛盾事物、实现辩证统一的能力,是实现成功必须要具备的思维方式。

02

全面注册制对创投机构和企业发展

带来全新机遇与挑战

问:全面注册制的落地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展,您认为全面注册制对于中国的企业、产业有怎样的影响,会带来怎样的红利?

彭志强:全面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今年开年以来最大的事件。但关于注册制对中国未来的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产生的巨大影响,大多数人还是重视或者认识不够。

第一,从宏观顶层视度来看,全面注册制背后是中国将进入从房地产驱动转向权益性资本市场驱动的新时代。

“全面注册制”推进的背景是中国房地产业正处于长期下行周期,人们的财富配置将从房地产财富占比2/3逐步转移到金融资产占比达到2/3,而金融资产中主体将是权益性资产(股票和股权等),这将是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美国民众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约2/3,房地产资产占比仅1/5。在金融资产中,权益性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超过50%,债券(国债、公司债等)约16%。

全面注册制,不仅仅是中国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也是中国宏观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将从房地产驱动转向权益性资本市场驱动的时代背景,将是中国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强国的重大制度保障。

第二,全面注册制对于创投行业尤其是对于LP出资人而言构成重大制度性利好。

创投行业尤其是其LP出资人,最大的痛苦在于退出制度的不可预测。

中国资本市场历经多次IPO暂停或放缓,行政性调控色彩颇为明显,甚至多年来二级市场“谈注册制色变”,IPO速度稍一加快,二级市场就“先跌为敬”。

“全面注册制”将根本性淡化发行环节行政性干预色彩,逐步将发行环节主导权交还市场,实现市场化主导的新格局。全面注册制将加速人民币基金在资本市场退出效率,形成LP退出制度的可预期性,提升LP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形成创投业更加良性的循环,最终推动更多民间资本投资创新创业,为创新企业注入活力。

第三,注册制的终极决战是“退市常态化”。

观察美股市场的历史退市情况,2017年多伦多大学克雷格·多伊奇教授在《金融经济学》杂志发表的对美国股市退市制度研究文章中的数据显示,从1975年至2012年的38年间,美国三大股市(NYSE、NASDAQ、AMEX)IPO总计为15922家,退市总计为17303家(含并购及主动退市),也就是说这38年间美股年均IPO公司数为419家,年均退市公司数为455家,退市公司数量大于IPO公司数。

最近十年来,美国股市新上市企业和退市企业数量基本平衡,因此,美国不存在上市排队堰塞湖现象,企业上市、退市都非常市场化,简单、高效。

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全面注册制的挑战之一是要纾解当前依然存在的IPO堰塞湖。根据中国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官网最新数据统计,目前IPO信息披露在审企业共计865家,依然是近千家企业在排队的现象。只有加快劣币型企业退市,让“壳”价值尽快趋于零,才能形成资本市场自主的新陈代谢。

因此,中国A股亦应逐步形成:全面注册制、企业上市与退市通道同样顺畅、上市与退市企业大致平衡的正向循环。只有退市常态化,通过不断过滤的市场评估机制,让好公司留下来,劣公司被淘汰,才能达到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制度性目的,反之可能还会存在堰塞湖,或者事实上发行周期比较长,依然会影响或延缓好公司借助资本市场快速发展。

第四,全面注册制将对创投机构产生深远影响,中国VC/PE行业将进入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注册制带来的一二级市场倒挂将是一个长期结构性的问题。要想获得期望的良好收益,投资阶段必须要更加前移(即真正“投早投小投科技”),赋能阶段必须要更加后移(即对上市公司价值持续增长进行长期有效赋能)。那些具备向前投资和向后赋能的专业投资机构才可能成为注册制的赢家。

15年长期赋能能力建设的积累,拥有早期投资和长期赋能双重能力的盛景,将借助全面注册制的利好迎来发展的春天。

第五,伟大公司高成长红利与退市公司高风险并存,“壳”价值渐趋于零,二级市场投资者投资逻辑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过去ST重组股受到很多投资者热捧,但是在注册制之下,上市容易,退市风险越来越大,“壳”价值非常小,日益趋近于零。

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不能再抱着投机的态度参与投资,必须深入研究行业、企业,选择真正具备长期成长性的公司进行长期持有,才可能提高投资胜率。短期炒作、频繁买卖的所谓传统“炒股”逻辑难以为继。

注册制意味着更多企业更早更快地上市,过去上市公司普遍上市晚、上市后增长即放缓,如今,一批注册制下上市的优秀企业上市更早更快、上市后依然能保持快速快速增长,对于众多优秀企业,上市才是真正发展的起点。因此,优秀企业高成长的红利将不再是一级市场的专属,二级市场也有望分享优秀企业高成长的红利。众多知名科技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在公司创立的20年时间内,前10年其价值创造仅为4%,后10年创造了96%的价值。

二级市场投资将出现越来越多一级市场投资特征,即专业性门槛越来越高,持股周期将显著拉长,有效收益更多来自于企业的内在价值成长。

第六,于企业而言,不能实现持续高增长的企业不再适合上市。

企业必须要建立起一个基于10年、20年的长周期可持续增长逻辑,才值得走向资本市场。否则就应该踏踏实实做一家赚钱的公司,或者卖给上市公司,这其实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改革、创投业、二级市场、创业企业来讲,全面注册制带来的影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希望对各位创业者和投资人有所启发。

问:全面注册制到来后,要建立长期的增长机制,上市成为发展的新起点,这也对投资机构提出了新要求,从您的角度看,您认为创投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彭志强: 每一位企业家和创业者都是你所在企业的最大投资人,因为你把你的金钱、时间都投资进去了。所以要学会用投资人的视角来观察、评价、思考企业未来路在何方,应该怎么发展和规划。

盛景作为一个研究型赋能型的投资机构,一直在思考、研究、总结、提炼。我认为中国的创业投资有四个典型趋势:

第一,注册制正在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赋能阶段全面后移,投资阶段全面前移。

第二,赛道正在进行K型分化。

站在大历史视角来看,我们所处的产业正在发生典型的K型分化。

一部分赛道和领域是强劲上升的状态,而另外一部分的赛道和领域是属于平缓或下行的状态。包括消费互联网、K12学科教育、互联网金融、文化娱乐、美股中概股等,也包括在过去二十年一直是中国最大红利获取者的房地产领域,甚至以房地产作为底层资产的信托理财也变成了财富吞噬黑洞。

在这些领域的创业者或投资人,过去几年可以说喝口凉水都塞牙,非常郁闷痛苦,财富受到了很大损耗,信心也受到了严重打击。

但与此同时,另外一些赛道则高歌猛进。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芯片、专精特新等都非常火热;数字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数字经济的大范畴里,既有中国特色的信创产业,有产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化等超级大赛道,也有正在处于发展前期的产业元宇宙,还包含最近火得出圈、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则是老龄化和注册制最大的受益领域。

同时,较之美股中概股,A股的资本市场在全面注册制的推进之下,正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机会。我预判未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大概有100万亿新增市值。

2021年,美国GDP为23万亿美元,2022年10月美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市值总和约34万亿美元,美国“巴菲特指标”,即资本市场市值与GDP的比值,约为148%。2021年,中国GDP为114万亿人民币,2022年10月A股上市公司市值总和约90万亿人民币,“巴菲特指标”约为79%。考虑中国GDP未来10年以5%左右的水平稳定增长,至2032年GDP约186万亿人民币,即使资本市场对GDP比值仅按100%计算,A股资本市场仍有约100万亿人民币左右的增量空间。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新增财富总量。

选对池塘钓到鱼,作为企业家和创业者,一定要向K型向上的曲线努力迈进;作为投资人,一定要在K型向上的赛道上进行投资布局。选择决定命运,赛道正在出现K型分化,对于每个创业者也是如此。

第三,创新创业的组织形态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期,大学生创业遍地开花。过去的五六年,科学家创业又成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业态,虽然有不少成功案例,但科学家创业的失败率很高,因为他们相对来讲对商业化并不太擅长。此外,从国家层面来讲,科学家创业,把科学家都变成企业家,算国家的大账,这未必划得来。

因此,产业公司、创业者、科学家或者技术专家、专业赋能服务机构“四位一体”的联合创新创业模式,实现了“大手拉小手”的融通式创业,大家携起手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把每一方的“隐性资产”最大化,把每一方的“隐性负债”最小化,可能是产业创新时代主流的创新创业新范式,这也是盛景倡导的CIC产业孵化模式。

K型曲线向上的赛道领域都有典型的产业创新特征,产业公司可以发挥龙头作用,发挥产业老炮的引领作用。同时,需要有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参与其中画龙点睛,发挥技术、科技的驱动作用。具体的创新企业经营行为则需要由专业的创业团队全身心、专注地干;至于顶层设计、战略赋能、资源整合、资本则需要有专业的赋能机构支持。

这样一种创新创业的组织形态是更高确定性、更高成功率的一种创新创业的形态,盛景也更愿意去投资这种创业企业。

第四,优质项目来源发生了变化。

未来一半以上优秀项目,将来自于上市/产业公司孵化的新企业。所以,以后基金管理人要多去投资上市公司、产业公司新孵化培育的优秀项目,而不仅仅是寻找LP出资人。

03

ChatGPT、AIGC、元宇宙

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问:ChatGPT这个热潮这么大,您怎么看这个事?未来ChatGPT可能会取代哪些行业或职业呢?

彭志强:我认为可以把ChatGPT类比于当年的iPhone时刻,非常震撼。虽然iPhone1.0时问题非常多,但确实代表着移动互联网时代质的变化的来临。这也意味着今天的ChatGPT 还存在诸多问题或局限。

ChatGPT会有很多的泡沫,也存在隐私问题、公共安全监管、科技伦理等方面的挑战,但依然可以把它当做是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里程碑事件。站在今天这个大的历史时点上,我相信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了,值得企业家、创业者和投资人高度关注。

我认为,假以时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将会在很多行业逐步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得全球的生产率得以进一步提高,将会加速机器人、元宇宙等科技创新的更快落地。

在这个过程中,中美科技差距也进一步被拉大,中国企业任重而道远,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要有紧迫感。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投资人,都应该站在科技浪潮中,不要被时代所淘汰。

原来大家以为机器人首先替代的可能是体力劳动,但是ChatGPT首先替代的可能是白领的工作,比如编写程序、媒体内容生产、市场研究、金融分析师等分析类工作、教育类工作等工作。AIGC不仅在文字层面,未来对图像、音频、视频都有自动生成的能力,会对百行千业产生更为全面、深刻的影响。

未来ChatGPT会替代很多职业,当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就业。辩证来看,人工智能可以延长老年人的工作长度,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压力。未来人类可能更多是在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工作上发挥价值,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我们表面谈的是工作、是职业,其实背后谈的是企业和创业。未来怎么样利用这些新技术和新工具创业、投资,值得大家思考。

ChatGPT的推动者Sam Altman ,OpenAI的创始人,也是全球最成功的孵化器Y Combinator(简称YC)的原总裁。他把YC的做法放在了OpenAI的生态建设里面,现在OpenAI已经有自己的孵化器基金,投资了数十家企业,这些企业在各个垂直领域进行ChatGPT的应用和商业化。虽然从真正大模型底层来讲,可能只是少数企业的机会,但在应用、商业化的维度上,人工智能会给更多的创业企业和投资人提供巨大的商机。

问:如何看待ChatGPT、AIGC、元宇宙之间的关系呢?

彭志强:AIGC (Al Generated Content)指利用Al技术来生成内容,AIGC 也被认为是继UGC、PGC之后的新型内容生产方式,AI绘画、AI写作等都属于AIGC的分支。

ChatGPT作为文字生产力工具,可划归到AIGC范畴;同时, ChatGPT更大的意义,是除生产力外,其对人类意图理解、跨领域知识覆盖、多元任务的完成,将使其成为人工智能历史首个达到AGI(通用人工智能)能力的“超级大脑”。

元宇宙需要大量的数字内容,非人工能满足。AIGC将作为生产力工具来推动元宇宙发展,并成为基础支撑。AIGC还有助于破解数据瓶颈的难题,加速构建数实融合的大型虚拟世界。ChatGPT为元宇宙提供内容,同时作为人类与元宇宙的交互窗口,使得全人类有机会共同参与元宇宙建设、和元宇宙平等交互,并实时获得反馈,拉近了物理世界与元宇宙的距离。

因为元宇宙是集大成者,可以把方方面面最新的技术进行集成和融合。未来ChatGPT、AIGC、元宇宙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支撑,对产业的发展形成共通合力,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问:OpenAI有一个三部曲计划,请您跟大家分享下他们的逻辑?

彭志强:OpenAI三部曲计划脑洞很大,像一个现实版的“三体计划”。

第一部曲就是大力发展AGI,让全球生产力获得指数级提升。注意,是生产力指数级提升。

第二部曲,就是研发可控性核聚变。AGI的大范围运用,会消耗非常多的能源。而如果可控性核聚变研发成功,地球就再也不缺少资源了,智能和能源的边际成本会趋近于零,AGI将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部曲,就是实行UBI计划。所谓UBI,就是指“全民基本收入”,即无条件地给普通大众提供基本收入,不论贫富、年龄、性别,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同等数额的基本收入,以保证基本生活。奥特曼是这样想的:AGI的大面积使用,必然会造成大多数人失业,失业的人怎么办?通过实行UBI计划,向所有人发送基本收入。获得足够生活费的人们,以后就不用工作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推行UBI计划的钱从哪里来?“那些大公司享用了便捷的人工智能,享用了便宜的核聚变能源,所以有义务从每一笔销售、每一次搜索、每一公里自动驾驶里程里面,拿出一部分利润支持UBI计划。”

听完OpenAI的三部曲计划,大家就知道了什么叫格局、什么叫站得高、看得远,他们的理想确实是星辰大海,值得我们中国创业者和投资人深思。

04

产业互联网催生新商业文明

问:产业互联网在当下是投资热点,特点是盈利模式清晰,更是盛景优势领域。盛景投资了国联股份、汇通达等知名上市公司,那么请问您怎么理解看待产业互联网?

彭志强:产业互联网是当下看得见、摸得着的超级赛道,投资机会和创业机会巨大,是中国这样一个巨大存量经济在未来发展的现实机遇。盛景一直在产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化赛道里布局,总结提炼了六大典型模式。

第一种是以 A 股上市公司国联股份为代表的工业品电商,即需求驱动的b2f 反向供应链创新模式。

它是由产业互联网平台汇聚小 b 的订单再面向上游厂家采购。相比贸易商数字化,国联股份(603613)开创了一种新模式,反向供应链模式,从下游的工厂和经销商拼单集采,然后再向上游团购,等于把拼多多模式用在了工业原材料领域,这一市场空间未来有近 10万亿元,诞生几家千亿级公司很正常。我们最近还投了一家 MRO 电商的公司,反向供应链模式是可以在工业多个细分领域复制的创新模式。

第二种是以汇通达、乐饮为代表的消费品产业路由器,即 c2b2f 模型。

是一种通过赋能和连接小 b(小商户)最终触达到 c(消费者)的商业逻辑。

第三种是面向中大型企业的 SaaS 模式。

在中国只有面向中大型企业的 SaaS 模式才有机会,通过数字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 SaaS 的特点与小微企业的特征并不匹配。

广联达、明源云,盛景所投资的和创科技、云生集团等,都是面向中大型企业的SaaS赛道上跑出来的优秀企业。

第四种是物联网AIoT+SaaS模式。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以物联网+SaaS模式,未来可能会在各个细分市场都会有优秀的公司跑出来。盛景2022年投资的“暖流科技”,利用AIoT技术,实现供热精细化运营,可实现15%-20%减碳目标。这是一个以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智慧能源“AIoT+SaaS”平台。

第五种是类贝壳的ACN协作网络模式。

主要应用在对专业人才依存度较高的专业服务领域,需要利用贝壳这种协作共享机制,未来在很多领域(比如房地产经纪、保险经纪、猎头经纪等)都是可以复制的。

第六种是类日本7-11强赋能的连锁加盟方式。

中国的连锁化率比较低,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各行各业对小b(商户)进行强赋能,实现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低摩擦产业共同体将成为巨大的商业机会。

我认为产业互联网有三大重大意义,很多的创业者、投资机构、政府对产业互联网的重大价值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第一,产业互联网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解决方案。

未来,中国的经济从6-8%的高速增长,降到4-5%的中速增长,甚至要到低速增长,不能再靠总量增长,而是靠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降本增效”,而产业互联网的内核就是“站在产业链高度推动降本增效”。

第二,产业互联网是产业集群的2.0。

过去20年,产业集群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凡是产业集群做得好的地方,地方经济一般就有活力。产业集群1.0是线下的物理空间的集聚,未来产业集群2.0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持,基于共享和赋能思维,帮助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与各个利益相关者基于存量整合共享,形成全国或全球范畴的销供产一体化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这就是产业集群2.0,产业集群的升级版。

第三,产业互联网是“共同富裕”的国家级解决方案。

产业互联网平台链接了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家中小微企业,帮助供需两边高效对接,让每一个上游或者下游的小微企业利润提高、成本降低,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优路径。

05

元宇宙是数字化转型的

高级阶段和长期愿景

问:元宇宙也是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元宇宙是产业互联网转型的高级阶段,您认为目前产业元宇宙有什么发展机会?

彭志强:元宇宙包括产业元宇宙和消费元宇宙。在中国最大的机会是产业元宇宙,消费元宇宙则需要观察国家监管政策,当然,海外市场存在较大发展机遇。

工业元宇宙是工业互联网(工业数字化)的进阶阶段,工业互联网更强调工业系统与其他物理硬件的联网,设备、整个车间、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连接,工业元宇宙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联动,最终形成全沉浸式、全要素、全体验的全新形态。

元宇宙这个词有好有坏,好的地方是大家一听这个词,眼前一亮、激发人心;缺点是大而无形。盛景对元宇宙的定义,元宇宙(尤其是产业元宇宙/工业元宇宙)是数字化转型的高级阶段和长期愿景。

谈元宇宙,核心还是谈场景。产业场景包括会展/营销、医疗、金融、军事、交通、建筑、体育等等,其重中之重的核心场景是泛工业场景,如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

产业元宇宙是产业数字化的新机遇,盛景希望未来把优秀的元宇宙技术创业公司,或者是解决方案公司,和有场景的产业公司能够深度融合起来,甚至共同联创和孵化新的项目和企业,真正把产业元宇宙落地与推进。

06

消费领域:机会依然众多

问:聊完数字经济,咱们再来聊聊眼前的消费产业。消费是经济总量的核心构成部分,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54.5%。疫情放开后,我们看到,消费开始复苏了,您怎么看待后疫情时代的消费产业变革?

彭志强:从宏观面的角度来讲,消费今年肯定会强劲反弹。但创业者也要特别注意中途依然可能面临第二波、第三波的疫情挑战,不要冲得太猛,尤其直营门店这种重资产的投入还是要特别谨慎。

中期看,未来两三年,是否能够延续今年强劲的反弹或者说持续的高增长,还是要看消费信心是否恢复。目前老百姓都在报复性储蓄,或者说把钱从房产、理财里撤出来进到存款,这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者信心和对收入预期还是存在不确定性。

从长期来讲,我依然看好消费是一个有强大支撑的大赛道。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扩大消费内需”。但消费的前提是消费者得有钱花,因此未来十年怎么提高国民收入在GDP当中的占比,才是关键。房地产和消费是此消彼涨、互相争夺资源的对冲关系,中国资本市场将替代房地产市场成为国民经济财富增长的发动机,对促进消费有积极作用。

近期流传的注册制行业引导对消费领域不友好,虽未经证实,但对此持保留意见,因为科技创新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对消费领域企业上市不应有偏见。

至于消费领域的机会,第一,中国人口数量巨大,消费分级现象显著,高端人群(奢侈品)、中产阶级、中低收入人群,各个消费层都酝酿巨大机会。其中,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高性价比产品/服务是足够巨大的新蓝海。另外,过去中国是通过贸易、层层批发的方式走向全球市场,全球贸易占比相当惊人,未来会逐步变成品牌化、直达全球消费者,全球化出海的新模式是未来二十年的长期大机遇。

第二,从未来十年来看,我非常看好在消费领域强赋能强管控的加盟模式。

增量时代是直营优先,存量时代是加盟优先。时间是直营的敌人,加盟的朋友。直营一开始效率高,但它是规模不经济的,效率会越来越低。所以平台要做有规模效应的事,包括研发、营销品牌建设、供应链等等。具体到开店的动作,它是规模不经济的,应该交给小老板去干。

盛景参与投资的挪瓦咖啡(NOWWA )增长非常强劲,即使去年受到疫情的冲击,企业也从1.0的店中店成功转型升级到了3.0专营店,通过强赋能加盟连锁的方式,在全国快速扩张和发展,今年预计会达到两千家门店,在三四五线城市会成为领跑者,未来可能是一家万店连锁企业。在中国瑞幸咖啡已经战胜星巴克,挪瓦在三四五线城市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小瑞幸。

可见,通过强赋能的加盟模式,扩张到中国庞大的下沉市场,机会非常之大。

第三,未来用To B的模式做消费领域的产业互联网模式机会巨大。

为烘焙店提供原材料、为咖啡连锁企业提供包装材料,目前已有几十家已经上市或正在准备申报上市的企业都属于这种2b的产业互联网模式,在消费这个数十万亿的超级大赛道里,这类2b的产业互联网模式的确定性强、市场空间大。

第四,通过抖音起盘,线下全渠道销售,可能是品牌发展的基本逻辑。

如果纯在线下做,可能起盘比较难;在抖音这种平台上起盘很快,但如果不能到线下全渠道甚至不能决战线下,早晚会被抖音快手等平台收割。所以未来要做品牌,也要在线下用产业互联网的方式做大、做强。

07

碳中和将替代房地产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问:中金报告认为,新能源产业投资规模达到139万亿,您怎么看待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

彭志强:一个大的判断是新能源碳中和在十年后会逐步替代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核心产业,这件事情无论是从客观上的硬约束,还是主观上的主动战略选择,都存在巨大的机会。

碳中和对中国的挑战在于,传统的增长模式会遇到巨大的挑战,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可能会被停业,可能因为环保成本剧增无法继续维持经营或盈利下降。但同时,也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巨大发展机遇,这可能是未来十年、二十年最重大的投资机会。此外,这也是减少中国被石油美元绑架的必由之路。

减少化石能源、增加清洁能源已经是中国主动的战略选择,涉及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重点行业,商机巨大。

中国约100亿吨二氧化碳的年总排放中,发电和供热约占45亿吨,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主要是用煤和用气)约占5亿吨,交通排放约占10亿吨,工业排放约占39亿吨。但电力/热力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其“账”应该记到电力消费领域头上,这45亿吨二氧化碳中,约29亿吨最终也应记入工业领域排放,约12.6亿吨应记入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排放。

为什么讲这些?其实就是告诉大家商业机会、投资机会在哪里。

我国工业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68%,如此之高的占比在所有主要国家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是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出现压缩式发展等因素所决定的。同时,我们看到建筑的碳排放量达到了17.6亿吨,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前段时间我们和一家我们所投资企业在探讨,定位于“建筑碳中和领域最大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未来很值得期待。

08

老龄化下中国可能迎来

高质量人口红利

问:人口是一切产业的基础和源泉,去年出现了61年来首次人口净增长为负,对于人口数量、结构的变化,您认为未来会有怎样的机会?

彭志强:人口减少和老龄化是大家争论和分歧比较大的话题,但既然已经不可逆转,从创业和投资角度,我们永远要思考能在其中把握什么样的机会。

从老龄化的角度来看,首先,医疗健康行业是个非常巨大的、长周期的商业机会和投资机会。毫无疑问,医疗健康是老龄化时代创业、投资的超级黄金赛道。

与此同时,伴随老龄化时代来临所产生的老年人文娱生活、营养、智能陪伴机器人等都是巨大市场。但目前这类创业项目的优质供给还非常匮乏,所以存在巨大的创新创业机会。

关于国运,有人认为,老龄化之下中国经济会出问题,会陷入和日本一样的尴尬局面。中国政法大学的杨帆教授曾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中日老龄化有相当大区别,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退出市场,这些人的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而日本老龄化则是一批最优秀、敬业、有雄心壮志的劳动者退出市场。我个人觉得这个观点值得深入分析研究。

有一组数据:中国劳动人口中,22-60岁群体中的大学生数量在持续增长。2020年大约是1.3亿,2030年会达到2.1亿,在2050年前后会达到总数3亿的大学生,数量接近当下美国的总人口,更是日本当下人口的2.5倍。这批高素质的大学生未来会成为劳动人口的主体,他们教育程度、知识水平等比现在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高出一大截。

因此,中国有望获得高素质人口带来的工程师红利对冲老龄化压力。而ChatGPT等人工智能、人型机器人等可能会延长老年人口有效劳动的周期。综合以上,中国是不是一定会像日本一样,陷入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衰退或冲击,未必那么悲观。当然,对于大力鼓励生育计划,我非常支持。

与其抱怨、等待老龄化冲击,不如把握机会、做出积极主动地应对。对每一位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讲,在任何的挑战面前,都要坚信危险与机遇永远并存,要能够从危险当中、挑战当中看到新的机遇。

写在最后

2023是充满了希望、动力但同时也是不确定性加剧的一年,各位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应该站在2023年这个时点,用未来十年的视角,从未来看现在、从宏观决策微观、从资本看业务、从现象看本质,拥抱变化,坚守不变,思考企业如何迈向未来十年。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新闻

中科院创业投资公司董事长吴乐斌:跨越死亡之谷,科技创新产业 2023年04月07日
中国被冠以“科技大国”。然而,和国家巨大的科研投入相比,科技成果转化率却相对较低。“科研开花不结果”、“研发应用两张皮”的状况屡见不鲜。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就发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是制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即科学研究与商业化产品开发之间严重脱节。 这一发现在1998年时任美国众议院科学委员会副委员长Ehlers向国会所提交的报告中首次被命名为“死亡之谷”(Valley of Death)。 吴乐斌,常被看作“离科学家最近的人”。现任中科院创业投资公司董事长、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企业绿色发展(海口)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基金委员会主任。 几十年的研究所生涯与企业经历让吴乐斌熟知科技成果转化之路的障碍、门槛与挑战。科技创新如何跨越“死亡之谷”?从IP到IPO,如何修筑“知本”与“资本”之间的运河?如何搭建产业创新四位一体模式? 本期盛景大咖谈,吴乐斌带来了重磅分享,这也是“盛景2022百场直播系列”中的第99场直播。 以下为精华内容整理,enjoy ~

关于我们   |   全球科创路演中心   |   新经济赋能   |   投资孵化   |   新闻   |   联系我们   |   盛景嘉成   |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邮编:10008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3号鼎好大厦A座2层201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1    盛景网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5523号-1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878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