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德国制造强大的秘密,藏在这里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众所周知,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创新,而对于中国“创新之路”的类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曾有过这样的比喻:“从0到1”和“从1到N”。

 

“从0到1”的创新,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从1到N”则是从有到精,不断改进,追求极致,德国就是典型代表。这种模式追求的是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关键是在这种创新模式下,有很好的就业基础,整体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很强。

 

在权威学者看来,中国在创新上两条路都要走,要学美国,更要学德国,一定不要放弃制造业,一定要提倡工匠精神,甚至从某些角度而言,德国的模式更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德国企业的强大竞争力

推动经济形势逆转

 

卓越与品质一直是德国工业的代名词,当全球范围内许多企业迷上互联网思维,做快做大,唯“快”字当头的时候,“工业4.0”概念的创始国德国却一直秉持“工匠精神”,凭着对产品的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品质行销全球。

 

正是这样的坚持,让德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欧洲经济一蹶不振的时候,能够率先走出泥潭,一跃成为欧洲经济火车头。2010年,德国占整个欧元区GDP增长份额的60%,在2000年时这个数字仅为10%。

 

德国企业在经济复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伦敦和华尔街沉迷于金融衍生品时,德国企业专注于制造业。不仅诸如宝马和西门子这样拥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公司如此,对成百上千不知名的中小型公司亦是如此。

 

作为一个拥有2300多家世界级知名品牌的经济强国,虽然德国的国土面积只有35.8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从来都没有超过一个亿,但是德国企业却在全球范围内的细分市场中拥有极高的市场份额和独一无二的品牌影响力。没有人会怀疑德国产品的质量,甚至在消费品领域,打上“德国制造”标签的产品溢价平均能达到20%。

 

2011年,“工业4.0”被德国政府作为“高技术战略2020行动计划”的一部分提出来,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业4.0”的核心在于通过“智能+网络化”,构建基于数字物理系统(CPS)的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的目的。如今距离“工业4.0”的提出,已进入第二个十年,新型技术应用正在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工业物联网、3D打印和5G等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整合到“工业4.0”的概念下, 德国也持续涌现出一大批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有强劲竞争力的企业。

 

那么德国企业究竟是如何获得如此强大的竞争力的?

 

为什么德国

在工业体系的创新成就不断?

 

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德国在创新能力方面位居世界第一,超过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

 

作为传统制造业强国,为什么德国在工业体系的创新成就不断,学术与工业的产学研结合的非常好?

 

德国拥有一套结构完整、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科技创新体系:由德国政府部门承担立法、规划、管理监督等职能,由高等院校、国立和非营利性科研组织、企业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科技研究和开发,由中介组织提供技术转移和与研究、创新相关的服务。

 

科学界和经济界的紧密结合,是德国研发环境的一大特点。在高校之外,德国科研格局的中流砥柱主要由四大高校外科研组织组成,其中,“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就是骨干国家科研机构之一。

 

弗劳恩霍夫的分布图(来源:官方网页)

 

弗劳恩霍夫在德国整个科研、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之地位,他对于德国各州的经济增长,影响巨大。下设的74 家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及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德国,各个研究院的研究项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工业门类的所有细分领域,很多都是跨学科跨行业跨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就像排列组合一样。犹如工业的毛细血管,技术深入骨髓,到处流通。

 

高度专注和专业化

是德国企业的经营之魂

 

德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客户和竞争对手心目中建立起标杆地位,高度专注和专业化是核心,这是众多德国企业的共性和经营之魂。

 

 

光学工业领域

 

当下,对于芯片我们谈论最多的,是光刻机,是荷兰的阿斯麦公司(ASML),因为这家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光刻机市场。但其实,光刻机背后,是一大批欧美的先进技术在支撑,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环,绕不开一家德国企业——卡尔·蔡司。

 

现阶段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EUV),需要极其精密的光学镜头,目前全世界只有卡尔·蔡司一家能够做到,别无二家。可以说,没有卡尔·蔡司,就不会有EUV光刻机,也就不会有7nm以下芯片,也就不会有iPhone14这样强大的智能手机。

 

光刻机内部的光路系统

 

回顾历史,卡尔·蔡司这家公司在1846年创立,生产显微镜和其他测量仪器。170多年来,蔡司镜头凭借完美的设计和高超的工艺技术,在光学领域始终走在世界最前列。

 

目前公司的四大事业群中,半导体制造已被排到第一位,全球80%的半导体芯片,需要使用蔡司制造的镜头,才能制造出比头发丝还要细数千倍的半导体结构。

 

这家低调的德国公司,是半导体领域真正的幕后之王。

 

 

汽车领域

 

在汽车领域,德国拥有戴姆勒、大众和宝马三大巨头,还拥有博世这个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国汽车占了世界汽车出口1/5以上的市场,博世的技术更是独步天下,连日本汽车都要仰其鼻息。日系车大部分都是依托着博世的零部件和技术支持。

 

此外德国还有舍弗勒集团(欧洲最大的技术型家族企业之一)、大陆集团(全球四大轮胎制造商之一,五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代表产品马牌轮胎)、采埃孚(全球三大变速箱厂商之一,在多个汽车零部件领域拥有垄断优势)、格特拉克(世界上最大的乘用车和商用车传动系统供应商)、马勒(目前世界上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使用了马勒的零部件)、道依茨(世界著名发动机制造商)等多家汽车零配件巨头,德国在变速箱等多个领域占有主导地位。

 

目前德国的传统车企都在积极拥抱新能源汽车,大众宣称将投入20亿欧元打造全新的、具备和特斯拉同等级别软件服务能力的汽车项目“Trinity”。建造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将和特斯拉持平。

 

宝马也在2022年3月的财报年会提出了,未来将采取智能生产方式“iFACTORY”,对全球工厂都进行智能升级。此外,戴姆勒奔驰也推出了两个纯电平台和自研汽车操作系统。

 

相信在未来几年德国传统车企将会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产业链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创造出更多看点。

 

 

化工制药领域

 

化学工业也是德国人的强项。

 

德国的巴斯夫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业务涉及化学品、塑料、特性化学品、农用产品、精细化学品到原油和天然气等多个领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化工巨头。

 

同时,德国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也是欧洲首选的化工投资地区。依托发达的化学工业,德国的制药工业非常发达,在世界上拥有领先地位,拥有拜耳、默克等全球制药巨头以及格兰泰、费森尤斯、勃林格殷格翰(全球最大的私有药业企业)等诸多世界一流制药企业。

 

 

机器人制造

 

德国的库卡公司是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在1973 年开创了作为机器人先驱的辉煌历史,研发出 FAMULUS-世界上首台拥有六个机电驱动轴的工业机器人。

 

1996 年,KUKA 作为首家机器人制造商着手研发开放式、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控制系统。2007 年,KR titan 被推出市场:它具有 1000 公斤的承载能力及 3200 毫米的作用范围,是世界上最大、力量最强的 6 轴工业机器人。这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记录。

 

2013 年,KUKA 迎来了新一代的机器人:KUKA 通过 LBR iiwa 推出了世界上首台适用于工业领域的轻型机器人(感知型机器人),且各轴均带有内置的传感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家电企业美的集团在2017年一月顺利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94.55%的股权。

 

结  语

 

鉴于篇幅所限,上述领域及代表企业只是德国强大制造业体系当中的冰山一角。

 

身为全球工业强国、制造业强国以及科技强国,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令人惊讶是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占比高达99%,并且贡献了约54%的附加值,拉动了德国60%以上的就业。

 

并且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它们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也可能是“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

 

比如,德国的马牌轮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现在我国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国的阿迪达斯公司是1920年创办的,至今也有103年的历史了。

 

那么中国的中小企业,能从德国企业的经验中学习些什么呢?盛景网联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刘燕,盛景网联高级合伙人、盛景嘉成合伙人颜艳春将于盛夏7月与您共赴德国,开启解构“智能制造”探索之旅。

 

 

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Irfy3O_rAErIgTkxyp8Cdg

推荐新闻